|
黨的二十大精神關鍵詞解讀③|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具有里程碑意義时间:2021-12-15 【转载】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偉大變革的十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回顧了十年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和十六個方面的偉大成就,明確指出“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這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深刻總結和科學定位,對我們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有力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有著9600多萬名黨員的大黨,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著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一重大時代課題,針對黨內存在的對堅持黨的領導認識模糊、行動乏力等問題,特別是對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執行不力,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甚至口是心非、擅自行事的問題,提出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強調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最根本的保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最高政治原則,全黨必須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十年來,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得到有力保障,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更加完善,黨的領導方式更加科學,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進一步提高,黨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顯著增強,確保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兩個確立”,這是新時代十年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最重大的政治判斷、最重大的政治成果。 打鐵必須自身硬。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保持正視問題的自覺和刀刃向內的勇氣,將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開展了史無前例的反腐敗斗爭,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確保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牢記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從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以上率下、以身作則,抓住“關鍵少數”,以釘釘子精神糾治“四風”,從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開局破題,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堅決整治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剎住了一些長期沒有剎住的歪風,糾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頑瘴痼疾。經過不懈努力,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得到根本改變和扭轉,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有力,從而確保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始終成為走在時代的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開辟了百年大黨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上新征程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堅持不懈的奮斗目標和發展主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了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長期探索的經驗,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得到充分彰顯。新理念推動新發展,新發展構建新格局,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實現歷史性躍升。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114萬億元,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1.3%上升到18.5%,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谷物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制造業規模、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科技自立自強步伐加快推進,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十年前的第34位提升到第12位,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發展導向,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本質得到進一步彰顯,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均預期壽命增長到78.2歲,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基本養老保險覆蓋10.4億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城鄉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三、改革開放開創新局面 改革開放是黨的一次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改革實現了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局面。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日益顯現,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著“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打響改革攻堅戰。 堅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頂層設計和摸石頭過河相結合,加強改革頂層設計。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面對新矛盾新挑戰,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加強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共推出2000多項改革方案,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穩步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讓各類市場主體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間去發展經濟、創造財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斷擴大。完成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產權保護、公平競爭等基礎制度不斷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黨和國家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實現系統性、整體性重塑,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黨和國家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開放帶來進步。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面對世界上出現的逆全球化動向,我國高舉經濟全球化大旗,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出臺實施外商投資法、企業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全面實行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加快構建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加快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試驗區由點到面、形成網絡,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加快推進,創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已與149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老鐵路建成通車,雅萬高鐵等一大批項目扎實推進。中歐班列開行近6萬列,疫情發生后成為國際抗疫合作“生命通道”,贏得相關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顯著提升,已成為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前三大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38.6%,位居全球第一,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開辟新境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于中國大地,是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新的實際出發,對關系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就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提出一系列原創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回答了關系二十一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這一思想,不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也成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寶貴的思想財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我們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這兩大奇跡,使中華民族趕上了世界發展的潮流,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巨大貢獻。進入新時代,我們經過接續奮斗,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不同于西方以資本為中心、兩極分化、物質主義膨脹以及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打破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實踐迷信和理論范式,用事實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使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 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年來,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這三件大事,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贏得的歷史性勝利,是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冊的歷史性勝利,也是對世界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性勝利。其中一件大事,就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2013年,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創新扶貧工作機制。2015年,黨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總體要求,實行“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發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攻令。經過接續奮斗,絕對貧困得以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力量,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這件大事,標志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極大增強了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歷程極不尋常,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成就極不平凡,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