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精神關鍵詞解讀⑧|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时间:2023-01-05 【转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全黨同志要“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黨的歷史記錄的是黨的奮斗歷程和發展軌跡,述說的是重大成就和歷史偉業,揭示的是成功經驗和歷史規律,展示的是人民情懷和偉大精神,指明的是現實中國的坐標和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把握歷史規律、堅定歷史自信、掌握歷史主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新征程上創造新的歷史偉業,必須一以貫之地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譜寫新時代新征程的嶄新篇章。 一、筑牢歷史自信的堅實底座 堅定歷史自信是增強歷史主動的前提。我們所說的黨的歷史自信,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黨的歷史使命、歷史奮斗、歷史成就、歷史經驗的自豪與信賴之情,這是建立在歷史事實判斷之上的情感價值判斷。二是對黨的基本理論、基本方略和基本實踐,對黨的事業、黨的奮斗目標和黨的未來的信念和期許之情,這是建立在歷史經驗和規律之上的理性認知和價值判斷,表現為賡續歷史、把握當下、開辟未來的信心和意志。 (一)黨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歷史自信的“最大底氣” 鴉片戰爭以來,近代中國社會面臨兩大基本歷史任務,即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進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就是應運而生的中國共產黨奮斗的歷史主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堅持黨的“兩大歷史任務”基本論述的前提下,更加明確地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來概括整個黨的歷史的主題。這是對黨的百年歷史發展進程和偉大成就所蘊含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的高度凝練。只有經歷過深重苦難的民族,才會對實現民族復興有如此深切的渴望;只有深刻領會民族復興主題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才會有為實現民族復興偉業不懈奮斗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中國共產黨致力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這是我們黨具有歷史自信的最大底氣,是我們黨在中國執政并長期執政的歷史自信,也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繼續前進的歷史自信。 (二)歷史自信是對黨的歷史所創造的輝煌成就產生自豪感 黨的百年奮斗創造的重大成就和歷史貢獻,可以從縱向和橫向兩大宏觀角度把握。從縱向角度看,黨的奮斗歷程包括四個部分:一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二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三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從橫向角度,黨的奮斗對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對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文明、對中國共產黨自身都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開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深刻影響了世界進程,鍛造了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先后用煥發出三個“蓬勃生機”、形成了三大“里程碑”、迎來了三個“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等新論述、新判斷、新觀點,將中國共產黨奮斗歷程融入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來總結黨所創造的歷史輝煌。 (三)歷史自信是對黨的精神偉大作用的認識和信心 黨的奮斗歷史也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發展史,黨的精神支撐和促進了黨的事業的大發展。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偉大建黨精神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使命有不同的具體展現,通過不斷發揚光大,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和道德風尚。這些革命精神和道德風尚與黨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使命相結合,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這些寶貴精神財富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深深融入我們黨、國家、民族、人民的血脈之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黨的“這份令人刮目相看的百年成績單,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用理想和信仰書寫的,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用拼搏和奉獻贏得的。每一位中國共產黨人都有理由為此感到自豪”。 (四)歷史自信是對黨的歷史經驗、歷史規律和基本結論的科學總結 歷史之所以具有為現實和未來服務的功能,在于歷史實踐會生成歷史經驗,從而反過來指導歷史實踐。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革命的歷史實踐包含著中國共產黨人自覺認識、總結和運用歷史經驗的過程。近代中國的其他政治力量所選擇的社會發展道路都走不通,都不能根本解決中國和中華民族所面臨的困境,這一使命歷史性地落在中國共產黨的肩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經歷了開天辟地、改天換地和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中國人民從“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到“迎來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一偉大歷史轉變,深刻證明了唯有中國共產黨才能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完成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所不能完成的艱巨任務,深刻證明了中國共產黨能、馬克思主義行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證明了“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引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五)歷史自信是對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里程碑意義的高度認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時代十年,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之所以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保持定力,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根本原因在于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偉力。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這“兩個確立”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 二、增強歷史主動,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歷史自信源于對歷史規律、歷史經驗和歷史趨勢的科學把握,從本質上說是對“必由之路”的信念和信心。把歷史自信放之于社會革命偉大實踐,就是要在把握“正確的”歷史規律、歷史經驗和歷史趨勢基礎上,順應歷史發展和時代要求,走歷史的必由之路,引領時代發展,創造新的歷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在新的歷史征程上,中國人民的必勝信念更加堅定,正煥發出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 (一)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是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必須始終堅持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進行的新的具有開拓性意義的理論創造。這一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各個領域,都提出了許多標志性、引領性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原創性貢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新的升華,為我們準確理解歷史的中國、認知現實的中國、讀懂發展的中國,打開了新的“思想之窗”。面向未來,我們要更加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準確把握“中國之治”的偉大創舉、“中國之路”的成功密碼、“中國之理”的思想內涵,始終堅持向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我們黨才擁有了掌握歷史主動的根本動力 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進步的根本決定力量。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心向背作為評判黨和國家事業興衰成敗的根本標準,支持人民參與、監督和評價黨和國家的工作,從而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人民利益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根本追求。從“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價值準則,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再到“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人民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充分信任和愛戴,創造輝煌的歷史偉業。因此,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成就是牢牢依靠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取得的,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是我們開辟未來的動力源泉。 (三)深刻領悟“兩個確立”是發揮歷史主動的根本遵循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定中國共產黨人歷史自信的重要論述,就是要在深刻領悟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從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兩個確立”是我們黨深刻總結百年奮斗歷程,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變革性實踐得出的重大歷史結論和重大政治判斷。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必須貫通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深刻理解“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深化對“兩個確立”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形成“兩個維護”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堅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 (四)堅定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但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實踐證明,扎根文明的內在邏輯,源于近代以來的比較選擇,歷經立足國情的艱辛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具有無比旺盛的生命力。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人類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重大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五)持續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 如何牢記初心使命,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永恒課題,也是新時代亟須破解的時代之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創造性地提出“黨的自我革命”這一重大命題,強調打鐵必須自身硬,黨要把一切領導好,首先要把自身建設好,這就要勇于自我革命。“黨的自我革命”是指黨在政治清醒和理論自覺的基礎上,通過自我要求、自我約束、自我反思、自我否定,進行自我調整、自我揚棄、自我變革,實現黨的自我修復、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政治要求和實踐活動。當前,黨和國家面臨著各種難題、風險和挑戰,全黨必須有自我革命的勇氣和胸懷,才能經受住長期執政的考驗,始終保持強大生機與活力。 (六)敢于斗爭和善于斗爭才能贏得尊嚴、贏得主動 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就是在斗爭中求得生存、獲得發展、贏得勝利。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斗爭中產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一要做好斗爭準備。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面對各種各樣的挑釁挑戰,要丟掉幻想、勇于斗爭,勇于戰勝一切風險挑戰。二要弘揚斗爭精神。新時代弘揚斗爭精神,決不能丟掉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勇氣。三要講究斗爭藝術。新時代進行偉大斗爭,必須把握斗爭藝術,牢牢掌握斗爭主動權,把握時、度、效,及時調整斗爭策略,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磅礴偉力。 |